|
苦行探道—2015届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级研究班毕业展海报 展览名称:苦行探道—2015届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级研究班毕业展 开幕酒会:2015年12月5日下午3点 出 品 人:张宝华 执行策展:邢海
一五年秋末冬初,2015届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级研究班的毕业展览在798的感叹号画廊开幕了!时光荏苒,一年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感叹号”既包含着对时光流逝的叹息,也意味着时不我待的精进,更多了几分对同学们艺术追求的期许。 一年以前,初秋的太行山尚未褪去夏装,凝重而美丽,中秋节刚过,同学们就到了太行山腹地的XX水写生。“五岳寻仙不辞远”,朝圣问尊的崇敬之情不只是来自于雄伟的太行山、朴实的乡亲和清新的山野气息,更主要的,这里是我们的老师曾经为之痴迷了四十多年的艺术圣地。四十年一晃而过,几天后,贾先生来了,到了当年的一处写生地,这里山形如聚,负势竞上,岩层纵横,次第叠加。先生现场授课,首先强调的是观察,虽是故地重游,只如初次相见,景随步换,每看每异,赤子之心,时述时新,只有充满期待的眼光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其次是态度,山如眼前人,对看两不厌,执着的道心,从头道来的经验与教诲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再次是语言,山海自居,海山同观,人物一理,情景互证,从自然中去发现同一性,心中的氤氲之境,来自山川,形诸笔墨,化为丹青。半个多月的写生之后紧接着是传统临摹。 工作室的临摹学习主要以范宽、龚贤和石涛为主。选取这三家进行临摹研究,出于贾先生对中国艺术传统的深刻感悟,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对龚贤积墨的研究有助于对画面“深度”探索的话,那么对范宽的山石分析则更加偏向于对“平面”结构的认识,而石涛对我们的启发则在于其“笔墨”所蕴含的“蒙养”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这种不假外借、即时即景的语言转化正是我们对艺术主体、客体、本体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从传统学习阶段过渡到创作体验阶段的桥梁。 从生活中去感悟笔墨,从传统中去体会语言,写生和临摹的最终目的是要体现在大家的创作上。科学认知价值、宗教伦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是三种基本的价值形态,艺术之美介于科学认知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现在现量特性规定了艺术具体而抽象的变动不居的品质。艺术偏向于用“三”来实现其功能,“一”的统一和“二”的对立都不是艺术本来的面目,阐述观念的艺术和讲述故事的艺术一样都是对美本身的偏离。艺术世界中没有对也没有错,只有存在、变化和美本身。创作课集中展现了贾又福工作室的基于生活现实和传统精神二元一统的创作思想及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一年以来,大家的学习研究创作紧张而有效。这里呈现给观众的,既有共同的坚韧、厚重和深邃,也有各具特色的轻松、清爽和愉悦。“清而厚,润而苍”,创作中对矛盾关系的运用需要对艺术语言的千锤百炼;“和而不同”,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离不开对艺术境界九朽一罢的追求;“技进乎道”,艺术面貌的特立独行往往来自于对高级审美规律的不断问津。美并非只存在于对过去经验的“我思”和对未来理想的“我为”的着意之中,而是显现于当下即取的“我爱”之中,大爱无疆,所谓“高级”,就是更深更远更高的统一,包含着艺术与人生的统一、传统与当代的统一、民族与普世的统一。同学们广采博收,游刃有余方能运斤成风,不立门户而后面目独具;同学们厚积薄发,以更为开放的空间和胸怀去继续我们的艺术苦旅而乐在其中。感谢贾先生及工作室各位老师的教诲! 苦行探道,不执而执,不化而化,经传统和生活淬炼过的语言才能像太行山石一样坚实,行之久远。一年的学习结束了,为期半月的展览在深秋开始了,但我们的创作和热情还在酝酿延续。作品虽然像同学们在太行山采摘的野枣一样还没有时间完全熟透,但是有了这份新鲜、纯真与执着,随着秋意的愈浓愈重,相信它的成熟只是迟早的事儿。 韩社林 2015年11月18日于云南大学东陆园 下一篇: 田智宇书画展
|